环评是治污“药方”,还是企业“判决书”?
已经公示的环评,VOCs治理设备还能“降级”吗?
直排都达标却被要求上催化燃烧,小企业主真是没招了。
今天想和大家聊两个真实案例,也是近期让我挺感慨的两个咨询——都和环评报告里“过度配置”VOCs治理设备有关。
不少企业主拿到环评一看,VOCs治理设备动辄要求“催化燃烧”“RTO”,预算直接翻几番,心里都忍不住问:我这废气排污量明明不大,为啥非要上这么贵的设备?能不能改?能不能降级?
如果你也遇到过类似困惑,不妨看看下面这两个故事。
案例一:网线厂小老板的“高标准”环评
这个客户跟我合作好几年了,之前买过风管和一些简易设备。今年突然来电问我们做不做催化燃烧,我心想这是主营业务啊,就亲自跑了一趟。
到厂一看,才发现人家是企二代,有地有厂房,生意做得挺稳。车间是生产网线和电缆的,VOCs排放源很固定,废气量小、浓度低——实测不超过40mg/m³,其实直排都达标。
我问他:“为什么不申请小微豁免?”
他说:“申请了,没批。”
我又问:“那环评写‘两级活性炭’不行吗?”
他摇头:“也说不行。”
他们考虑到未来扩产,打算一步到位,直接上“活性炭吸附脱附+催化燃烧设备”,风量2万。
结果他一开口就是:“5万块应该够了吧?你们专业,同价格优先给你们做。”
我当时就愣住了。
这预算差得太远,我认真报了20万左右的价格,也解释了合格产品和山寨货在材料、设计、安全性上的区别。他听完没说什么,后来也没再联系。
我能理解他的选择,但始终想不通:
为什么这种排放量很小的企业,环评非要写“催化燃烧”?
我上篇文章里中山市那么多家具厂,排放量是这家的几十甚至上百倍,环评里都写的“两级活性炭”。
为什么到他这儿就不行?
案例二:普通发泡车间,环评又是“高标准”。
这个客户我跑了三趟。
第一次去没有看环评,直接看的现场,两条普通发泡线,每条线有多台设备,但每次只有一台工作,废气集中在加料和反应初期。没有脱模剂,没有重污染源。
我们建议做半密闭收集+两级活性炭,1.5万风量足够,成本低,几万块钱就能搞定,客户也认可。
第二次去,带着浓度仪实测。发泡剂加注后20分钟内,VOCs浓度在100-300mg/m³,反应结束就急剧下降。几米外几乎测不到,无组织排放浓度低于5mg/m³。
问题是环评里面写的是:建议 “密闭收集”+“4万风量活性炭脱附+催化燃烧”。我们前面做的工作全白费。
第三次去向领导汇报,尽管我们一再解释环评工程师这样写肯定也有一定的道理,领导还是纠结:“其它同行的环评上不是这样写的啊……”
他们现在铁了心要去改环评,因为外地同行用的治理工艺确实也是活性炭吸附居多数。
那么问题又来了:
已经公示的环评,能改吗?设备能降级吗?
环评应该像开药,不是下判决书。
我们公司只做设备,不做环评。但我总觉得,环评工程师的作用非常重要,有点像医生。
有责任的医生开抗生素时,会遵循四不原则:
能不用就不用,能口服不注射;
能单药不联合,能窄谱不广谱。
环评里面的VOCs设备方案选型,是不是也该这样?
根据企业实际排污特点选择环保设备,而不是动不动就“上大招”。否则一次性投资高、运行成本也高,企业负担重,也影响环评单位自己的口碑。
如果您也面临类似问题,建议您在做环评之前,先找我们设备厂家做个测评,我们给推荐一下VOCs设备选型,然后再结合环评公司建议,确定合适自己企业的方案。
小企业老板应该高度重视环评里面推荐的VOCs治理工艺,而不是等去买环保设备的时候才去翻环评。
最后,我也想向河南的环评老师请教几个实际问题:
如果企业能提供充分证据,证明实际VOCs排放量确实很低:
1. 针对还没有上环保设备的企业,能否将环评中“沸石转轮+RTO”降级为“活性炭吸附脱附+催化燃烧”?或者将“活性炭吸附脱附+催化燃烧”降级为“活性炭吸附工艺”?
2、针对已经上了“高配”环保设备的企业,环保设备想降级,环评还能不能改?
Copyright © 2025 All Rights Reserved. 豫ICP备18029529号
XML地图